氣候韌性

氣候韌性
食物是農業發展與氣候變遷兩大議題的匯聚點,當極端氣候成為「新常態」的嚴峻挑戰襲來,餐桌飲食的「典範移轉」更顯得刻不容緩。
氣候變遷的成因實為過度耗能的生產與消費活動所致,由於化石能源的燃燒,增加溫室氣體的濃度,全球暖化現象不但加劇旱澇頻傳的極端氣候,更將破壞全球生態系統與自然環境。
工業發展是全球暖化氣體的最大來源,傳統小規模的永續農耕實有固碳效果,但隨著現代農業工業化的技術進展,集約式單一作物生產、森林濫砍、農藥與化學肥量的大量投入,使得農業也需要依賴使用化石原料作為農機動力與資材原料;再加上當代畜牧工業化的密集圈養與污染排泄,使得農業由環境的貢獻者,轉換為依賴化石燃料的耗能產業,氣候變遷的衝擊打擊農業生產與收成,農業生產更加脆弱不穩定,又造成糧食供給與價格波動,影響民生物價。
從土地到餐桌,我們需要扭轉當前趨勢, 轉而支持「泛有機」耕作農法,減少依賴化石燃料,尊重土地環境與萬物生態的永續農耕,才是讓地球降溫的正解。

農業與溫室氣體釋放

全球農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約佔人類總排放的25%左右,在這約四分之一的排放中,畜牧業佔55%、農作物30%、其餘耗能約15%。不過若把整個食農體系納入計算,佔比就由25%躍昇到33%,其中四分之三來自農業生產、製造、運輸、加工、與廢棄物處理,其餘來自自然生態系轉為農業用地。

近代食農體系高度仰賴化石燃料,包括化肥農藥的製造、大型農機的使用、糧食國際貿易長途運輸等,以及土壤耕犁後的釋放二氧化碳、氮肥轉化為氧化亞氮、以及牛隻的甲烷釋放等。

農業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,主要是氣溫暖化與極端氣候。氣溫升高下熱帶地區糧食會減產,溫帶地區反而因適合生長期的拉長而會增產。但是溫度突然的太高或太低、浸水或缺水太過嚴重,對全球農業生產都不利。農委會正視氣候變遷與農業的問題,提出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的六大策略,淨零排放就是減少農業產銷措施的溫室氣體釋放,而調適則是企圖消弭氣候變遷的威脅。

「泛有機農業」與「未來餐桌」的氣候韌性解方

不用化學農藥肥料,就是友善環境的起步。目前各種環境友善的農法還不少,包括生物動力農法、有機農法、自然農法、生態農法、樸門農法等,雖然各有其特點,但基本理念就是強調順應生態原則,而最低的要求則是不用農藥化肥。

泛有機農法背離「目前盛行的工業化農法」,就是要擺脫仰賴化石燃料的操作,這是非常迫切的。將來在石油燃料很短缺的情況下,農民無法負擔昂貴的農藥化肥,農業生產會受到嚴重打擊,除非現在就開始採泛有機農法,逐漸恢復環境土壤健康,讓農業生產得以永續經營。而健康的土壤,更是提高農作物韌性,對抗氣候逆境的不二法門。

除了不用農藥化肥,還包括作物多樣性、輪作、免耕犁等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,以及多種覆蓋作物,吸收空氣二氧化碳來將碳「種」於土壤,這些農法都常見於泛有機理論的倡議中。

也就是說,泛有機農法是降低溫室氣體釋放的重要手段,而其帶來好處則是提高農業的韌性,減少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損失。

對抗氣候變遷,消費者也責無旁貸,畢竟,極端氣候透過影響農業生產,最後還是消費者遭殃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消費者支持、購買泛有機農產品,不但是照顧全家人的健康,還可以替全人類福祉貢獻一點心力。

SDGs
SDGs-06
乾淨水與衛生
SDGs-07
可負擔的潔淨能源
SDGs-11
永續城市與社區
SDGs-12
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
SDGs-13
氣候行動
SDGs-14
保育海洋生態
SDGs-15
保育陸域生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