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容發展

包容發展
日日三餐飲食習慣,與農鄉發展休戚相關。由於跨國農糧企業具有生產成本與市場行銷的優勢,加上飲食習慣的變遷,選擇進口食物像是用行動投票,不利在地鄉村經濟的循環活絡,也造成國內糧食自給率長期低迷,疲弱的鄉村經濟又成為人口外移的推力,導致鄉村發展的沒落與空洞化。
選擇安心安全與友善環境的在地食材,不但可以促進地方經濟與就業機會,經濟活水亦有穩定人口的作用,進一步協助地方知識與技術的學習與創新。
身處全球化的年代,鄉村並不是靜止狀態,有些人移出,也有些人為了更貼近鄉村土地而移入,這些鄉村地區的新住民,正在豐富與創造鄉村樣貌,多元文化的火花正在激盪。
同樣的,反思當前國際貿易,貿易制度也需要更永續正義的改變,如果能選擇公平貿易的農糧產品,確保第一線的農業勞動者與生產者能夠得到合理的報酬利潤,重視全球環境保育,實現更公平的貿易體系,這是全球城鄉共好的積極行動,也是讓環境、社會與經濟永續發展的方法。

農業疲弱鄉村凋零?永續餐盤支持鄉村振興

妳/你也是離開農漁村或原鄉北漂的工作人口嗎?

過去半個世紀以來重工輕農的政策,導致經濟發展不均城鄉失衡,大量往城市移居的人口,致使得農村百業凋零。長期所得收入低迷而使人口外移,鄉村地區再因人口稀少難以吸引公共投資或各種服務系統,使得缺乏發展資源的問題成為惡性循環,進一步造成人口與文化雙重流失的嚴重現象。

多數在農鄉經營農漁牧一級產業的生產者,因規模微小,過去往往難敵跨國農糧集團的市場競爭優勢。然而,愈來愈多消費者,基於氣候變遷、環境友善、食安問題等,開始重視地產地消與生態農業等小規模食農生產政策。

包容性發展政策,多元均衡的鄉村願景

小規模的食農生產模式,雖然無法像跨國農企業具有成本優勢,但規模小通常意味著更重視兼顧在地生態資源與文化傳承,生產者也更有自我主體性,以生態與文化多樣性為前提,因應不同環境條件與自然資源,傳承學習發展地方知識與技術,其生產方法往往更能適應能源危機與氣候變遷,有助於改善全球環境危機,並提供安全安心新鮮的食物,這才是同時解決全球環境、個人健康與地方發展的多贏農業發展策略。

持平而論,鄉村區域需要更多公共政策與城市消費者的支持,提供合理經濟生計的基礎,多樣化鄉村居民就業機會,健全市場運銷管道,有活絡的經濟,才有更多公共設施與服務投入,提高鄉村與偏鄉區域的生活品質條件;有活絡的鄉村經濟,就有更公平健康的城市飲食內涵。

當今鄉村生產者的面貌亦日趨多元,許多新移民亦加入鄉村勞動的行列,我們需要更包容性的鄉村發展政策,同時關注鄉村區域的多元人口,包括婦女、青年、原住民、新住民,都能公平提供發展資源,尊重差異文化,鼓勵各種生態農業、保種與農耕技藝的社會文化多元實踐,這是我們邁向城鄉共榮與生態平衡的重要基石。

SDGs
SDGs-01
消除貧窮
SDGs-04
優質教育
SDGs-05
性別平等
SDGs-08
尊嚴就業與經濟發展
SDGs-09
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
SDGs-10
減少不平等
SDGs-16
和平正義與有力的制度
SDGs-17
夥伴關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