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營養

健康營養
健康均衡營養的飲食習慣,在當今忙碌快速的社會步調中,竟也成為需要用心追求的小小確幸。在速食、外食當道的現代飲食趨勢中,太容易攝取過於高油、高鹽、高熱量垃圾食物,新鮮蔬菜水果卻常常攝取不足。
根據2016年全球農業和糧食系統營養專家小組(Global Panel on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s for Nutrition, Glopan)的研究報告《糧食系統和飲食:面對 21 世紀的挑戰》指出,全球每三人都有一人有飲食失衡的問題,到了2025年,這個比率極有可能攀升至二分之一以上。
食物是提供生命能量的泉源,何不試著放鬆心情,好好的、慢慢的,吃一頓營養均衡的餐食,享受與親朋好友共食的時光。
不一定要大魚大肉,但嘗試瞭解食物的產地、來源、生產與加工方式,選擇友善環境、尊重動物福利與生態體系的食材,支持在地小農經濟,選擇少添加物與低碳蔬食,照顧自己也照顧地球。
事實上,綠色餐飲原則應是不分階級的基本飲食權利,目前政府機關或民間組織亦漸接受永續健康的食育觀念,並融入學校營養午餐或社區銀髮照護的公共政策之中,增加使用低碳足跡的在地當季食材,兼顧營養均衡與新鮮美味。
慢慢吃,好好吃,每個人都有更好版本的飲食選擇權利。

營養不良與營養過剩並行,全球營養失衡問題嚴重

營養不均的飲食習慣,是全球健康的重大議題,以國際尺度來看,營養不良與營養過剩的現象弔詭地同時併行。依201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,在中低收入的國家,至少有8億人口因營養不良而導致健康問題或發育不良。於此同時,全球卻又至少有20億以上的成年人口體重超重,導致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臟病、中風或癌症等文明慢性疾病的好發成因。

回頭看看台灣的飲食現況,糧食自給率長期在三成邊緣徊徘,2020年全台肉類攝取量更超過米飯與麵粉的消費量,幾乎成為餐桌上的主食,過多的肉類攝取易導致心血管疾病與肝腎負擔。

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可考慮蛋、奶與植物性蛋白之替代選擇,減少食用過多肉類,每日合宜的三大營養素比例為:蛋白質10-20%、脂質20-30%、醣類(碳水化合物)50-60%。改變飲食習慣,不但能讓身體健康,亦是減緩碳排、尊重動物福利與森林保育的友善功臣。

用「吃」,展開一場溫柔的革命

隨著現代消費大眾飲食習慣的改變,越來越多外食人口。外食更易有飲食不均,營養攝取不足的問題,對此,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推動的綠色餐廳「綠食宣言」的運動,串連邀請全台有志一同的餐飲業者共同承諾:
1.優先採用當地當令食材
2.優先採購有機友善食材
3.遵循永續生態及海洋原則
4.減少添加物使用
5.提供蔬食的餐點選項
6.減少資源耗損與浪費

綠色餐飲的目的是連結全台各地餐廳,倡議減少環境負擔與成本的綠色飲食觀念,不但鼓勵使用在地小農或環境友善食材,活絡在地經濟,減少不必要的人工添加物,也透過全食料理或對格外品處理,避免食物浪費與資源耗損,提供消費者安心美味的綠食餐點。

由於綠色餐飲將環境成本內部化,價格不免稍高,因此更需要公共政策的介入與支持,讓環境友善食材的正面效益及於廣大民眾。例如學校營養午餐增加在地有機蔬菜或溯源國產生鮮食材,推廣在地低碳飲食,不分貧富階級讓所有學童都能享用營養均衡的綠色飲食。

亦有許多社區關懷據點銀髮共餐案例提供在地低碳飲食,不但讓可活絡長者人際社交網絡,更透過綠色飲食關懷長者身心健康,形成綿密的社會照護安全網絡。綠色均衡飲食不只是空泛理想,而是能及於城鄉、社區與學校,健康、營養、新鮮與可負擔的綠色飲食習慣,正是我們需要餐盤革命。

SDGs
SDGs-02
消除飢餓
SDGs-03
良好健康與福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