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永續食材指南」整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、國際先進國家與國內產業經驗,將以「友善環境」、「少添加物」、「低碳蔬食」、「可持續漁畜」、「本土生產」與「資源循環」等永續原則為基本指標。
永續食材的審認,依照加工與否。分成「生鮮食材」以及「加工食品」,在這兩大類之下再細分為「蔬食」及「葷食」兩類。只要在五大指標中,通過兩項以上,即通過審認,可以取得永續食材的標章。
以下為加工食品-蔬食、加工食品-葷食、生鮮食材-葷食、生鮮食材-葷食四類所包含之指標規範及審認標準,請詳讀您需要申請的分類相關資訊。
以台灣食材中常見的豌豆為象徵,提倡本土與蔬食。透過永續食材指南的「永續豆莢」,讓消費者一眼辨識餐廳或產品在「友善環境」、「少添加物」、「低碳蔬食」、「可持續漁畜」、「本土生產」與「資源循環」之永續指標實踐程度與特點。
豆莢內的豆子數量與順序,代表該食品符合的永續指標數量與項目。通過2項指標以上,即為通過永續食材審認,代表該商品為合格永續商品。且可將取得之永續食材標章,標示於該商品上。
快幫您的永續商品申請審認! 立即前往
蔬食指標(綠色)適用於符合以下五項標準的餐點或產品:
1.友善環境
2.少添加物
3.低碳蔬食
4.本土生產
5.資源循環
標章上的豆莢將依序呈現符合的標準。例如,若符合「友善環境」、「少添加物」與「資源循環」,則豆莢內將顯示第1、2、5顆豆子,以此類推。舉例圖示如下:
葷食指標(橘色)適用於符合以下五項標準的餐點或產品:
1.友善環境
2.少添加物
3.可持續魚畜
4.本土生產
5.資源循環
同樣地,標章上的豆莢將依序對應符合的標準。例如,若符合「友善環境」、「少添加物」與「可持續魚畜」,則豆莢內將顯示第1、2、3顆豆子,以此類推。舉例圖示如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