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續食材標準

永續食材標準

「永續食材指南」整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、國際先進國家與國內產業經驗,將以「友善環境」、「少添加物」、「低碳蔬食」、「可持續漁畜」、「本土生產」與「資源循環」等永續原則為基本指標。

友善環境

友善環境

包括目前國內有機認證與國際同等協定、友善耕作、綠色保育等相關認證為依歸,期許在土地、環境、生態、作物與消費者健康層面都能夠進行相關審認評鑑。
少添加物

少添加物

採用「潔淨標章」認證與相關規範的審認:商品減少90%添加物或100%無添加,讓消費者與通路明確辨別與揭露食材中化學添加物的程度。
低碳蔬食

低碳蔬食

根據食材中是否涉及動物性成分,以減少肉、蛋、海鮮等動物性食材,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並盡可能守護生態。
可持續漁畜

可持續漁畜

以可持續的畜牧/養殖/捕撈方式取得食材,盡可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守護生態。
本土生產

本土生產

食物里程與國際運輸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因素,鼓勵採用本土生產的主食材,可降低食物碳里程,提升本土糧食自主率。
資源循環

資源循環

食物生產過程中,全食物利用、資源的循環再利用無法回收包材的減量,生產製程中廢棄物處理等,都是資源循環的重要面向,也是循環經濟的關鍵基礎。

食材審認標準

永續食材的審認,依照加工與否。分成「生鮮食材」以及「加工食品」,在這兩大類之下再細分為「蔬食」及「葷食」兩類。只要在五大指標中,通過兩項以上,即通過審認,可以取得永續食材的標章。

以下為加工食品-蔬食加工食品-葷食生鮮食材-葷食生鮮食材-葷食四類所包含之指標規範及審認標準,請詳讀您需要申請的分類相關資訊。

永續食材標章

以台灣食材中常見的豌豆為象徵,提倡本土與蔬食。透過永續食材指南的「永續豆莢」,讓消費者一眼辨識餐廳或產品在「友善環境」、「少添加物」、「低碳蔬食」、「可持續漁畜」、「本土生產」與「資源循環」之永續指標實踐程度與特點。

豆莢內的豆子數量與順序,代表該食品符合的永續指標數量與項目。通過2項指標以上,即為通過永續食材審認,代表該商品為合格永續商品。且可將取得之永續食材標章,標示於該商品上。

快幫您的永續商品申請審認! 立即前往

蔬食指標(綠色)適用於符合以下五項標準的餐點或產品:
1.友善環境
2.少添加物
3.低碳蔬食
4.本土生產
5.資源循環

標章上的豆莢將依序呈現符合的標準。例如,若符合「友善環境」、「少添加物」與「資源循環」,則豆莢內將顯示第1、2、5顆豆子,以此類推。舉例圖示如下:

符合 第1、2、5項指標

通過

符合 第3、4項指標

通過

只符合 第2項指標

未通過


葷食指標(橘色)適用於符合以下五項標準的餐點或產品:
1.友善環境
2.少添加物
3.可持續魚畜
4.本土生產
5.資源循環

同樣地,標章上的豆莢將依序對應符合的標準。例如,若符合「友善環境」、「少添加物」與「可持續魚畜」,則豆莢內將顯示第1、2、3顆豆子,以此類推。舉例圖示如下:

符合 第1、2、3項指標

通過

符合 第4、5項指標

通過

只符合 第2項指標

未通過